莲花山奇石文化 (作者:小草)

莲花山奇石文化
※ 小草
古人曰:“山之骨在水,水之骨在石,石之骨在树”,莲花山集山、水、石、树为一体,孕育了独树一帜的莲花山奇石文化。尤其近年来,莲花山周围人们喜爱奇石如痴如狂,兴起了以觅石、藏石、赏石、论石、展石、换石、赠石、售石为内容的“奇石热”。每逢农闲或暴雨过后,在洮河岸边、冶木河畔、深山峡谷中,觅石的人络绎不绝,许多家庭、办公桌上都摆上奇石精品,使室内蓬荜生辉,显得宁重、高雅。观其自然天生的造化,赏其鬼斧神工之奇绝,深感奇石之精灵,常常为“上苍”之手笔、“神灵”之刀工而惊叹不已!莲花山奇石采集、收藏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新石器时代,洮河流域的先民们采集洮河奇石,制作石斧、石刀、石质装饰品、乐器。在夏商时期,就大量采集、动用洮河奇石。唐朝就用洮河“鸭头绿”、“鹦鹉绿”石制作的洮砚,为文人墨客所青睐。时至北宋,名声大振,名人大家以得洮砚为富有。莲花山附近的“两河(即洮河和冶木河)”、“三峡(即九甸峡、冶木峡、海甸峡)”形成的奇石品种多样,石质沉静,有贴面石、象形石、陨石、玉石、动物化石及各种长石、云母石、沉积岩、角闪石、焊石、变质岩、玄武岩、大理石、石炭岩等,尤以珊瑚、海绵石品堪称天下一绝。具有石形奇异、花纹艳丽等特征,以“奇”吸引着更多的爱好者。奇石纹理自然巧合成绚烂多彩的图案,或呈自然风光、山水写真、奇花异草、吉兽祥鸟、传奇人物、象形文字、雪花冰凌……品其形神兼备、精致玲珑、奇特俊秀,大有拨山河之琴弦,纳江河湖海之咆哮,动三山五岳之弘脉,纵联万物之生灵,广闻飞禽走兽之音,足以让相石、品石、爱石者拍案叫绝,拜倒石下,惊呼:“平生得此一奇石足矣,金银财宝何足道呀!” 仅莲麓镇较大的奇石收藏家就有5家,首数尕那桥张志远先生的“康乐县奇石馆”,收藏有800多枚奇石,尤以“敦煌壁画”、“林海雪原” 、“劈山救母”、“朝花夕拾”、“盗灵芝”、“华夏始祖”、“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等为上品。莲麓街南端包海荣的“三峡奇石馆”,以“高原之舟”、“中华巨龙”、“坐禅”、“天马行空”、“千佛洞”为上品。寺址村谢录珠先生的“洮珠奇石馆”,又是一大奇石亮点。他的精品有“‘石’”、“‘江’‘山’”、“千年古柏”、“须弥白莲”、“虎狼雄关”、“昭君出塞”、“白雪公主”、“美猴王龙宫借宝”、“火烧赤壁”、“革命圣地延安”等,一块奇石,一个故事、一种风格、一层文化。莲花山管理局职工马清德的“清德奇石”展室藏有“金鸡报晓”、“沸腾的紫松山花儿会”、 “榕树”、“流星雨”、 “大熊猫”、“翡翠蟾蜍”、“千佛洞”、“山外有山”等,2008年8月的一天,他在夜幕河畔觅石时发现一“奇石”(据初步考证为“新石器石刀”)。其他奇石爱好者收藏的有“美猴王拜天”、“猴子涝月”、“字母珊瑚”、“天狗”、“孺子牛”等。
这些奇石的开发与收藏,展示了洮河、冶木河与莲花山的风彩,形成了莲花山独树一帜的奇石文化,推进了莲花山地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及新农村建设进程;开发石文化,挖掘、保护古文化,开辟了莲花山地区历史传统文化新境界、新天地、新领域、新风尚,增添了旅游项目,提高了旅游品味,变资源优势为商品优势、经济优势、文化优势。
五彩缤纷的莲花山奇石让人陶醉,使莲花山更娇艳、树更绿、水更秀、人更美、生活更甜蜜。
(转自陇上莲花山第二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