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 页 > 生态文化 > 正文

莲花山诗词赏析(作者:李琴霞)

发布时间:2024-05-16 16:52    阅读次数:

莲花山古称西崆峒,早在明初就辟为佛、道教名山。这里群峰俊秀,林木葱郁,松栎混交,茂密无限,山青水秀,花香鸟语,不是江南,胜似江南,是一座集自然风光、人文景观、民俗风情于一体的陇上旅游名山。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莲花山以它优美的自然景色、独特民俗文化吸引着五湖四海的游人及文人墨客、名人雅士前来登临,曾创作出大量的诗词、书画,为莲花山创造了光辉灿烂的诗词文化,留下弥足珍贵的文化瑰宝。

明代诗人杨行恕《游莲花山》一诗云:“天削莲峰第一台,芙蓉四面望中开。松围石蹬盘

云上,袖拂天花带雨来。”生动逼真地写出了莲花山的天生丽质、高竣挺拔和奇山异景,使莲花山秀丽、俊美的姿态一下子呈现在读者面前。诗人采用比喻、夸张的表现手法写景,“削”字突出了莲花山的陡峭、险俊,显得浑然天成,天然去雕饰;“芙蓉”特指莲花,“芙蓉四面望中开”再现了莲花山形似莲花一瓣瓣绽放的特质;“松围石磴”两句描绘了莲花山松、石、云为一体的奇丽景色以及变幻无常的天气特点,写景层次分明,由远及近,通体对仗。

明代诗人王维新《游莲花山》诗又是一篇歌颂莲花山的佳作:“莲花山貌莲花似,秀骨嶙峋迥不同。天外青山朝浴日,镜中绿林晚穿云。孤巢鹤影凌空见,古寺鲸音隔涧闻。几度欲寻苍玉版,翠微瑶草落纷纷。”本诗即景抒情,描绘了一幅迷人的莲花山秋景图,抒发了作者对莲花山热爱、赞美之情。诗人写景采用白描手法,动静相衬,视听结合,不仅画意盎然,且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诗人笔下的莲花山秋景显得清新、优美、恬静而颇有生气。前两句写莲花山独特的整体景观,层层山石如“秀骨”重叠着,与众不同。三至六四句写朝霞中的山峰、晚霞中的绿林、飞舞的仙鹤、古寺的钟声,有静有动,相互衬托,映衬出山林的安谧、宁静、清幽、祥和。最后两句直抒胸意,用写实手法表达了表达了诗人对莲花山景色无比热爱和留恋的心情。

到了清代,文人墨客对莲花山有了更多的描

述,洮州诗人赵维仁的《莲峰耸秀》便是其中之一:“矗矗莲峰入九霄,青苍一望见岧峣。人缘贯索穿云出,石削芙蓉带雨摇。俯听风雷喧白昼,高扪星汉坐清宵。危楼杰阁来天半,好乘玉龙度玉箫”。诗人采用比喻、夸张借用等多种表现手法,以满腔热情讴歌了莲花山的雄奇瑰丽。“矗矗”形容莲峰高高耸立的样子,“岧峣”指山高,前两句写景似工笔细描,具体刻画了莲花山的高俊挺拔;“人缘贯索”两句描绘了莲花山的奇特、秀丽;后四句采用借用手法进一步描写莲花山之高峻、巍峨,以此寄托诗人对莲花山无比敬仰的心情。

清代康乐佚名诗人《莲花山游记》律以“遥闻莲境是仙山,奇峰峻岭真妙玄”。清代张逢壬《游莲花山》中写到:“千岩万壑尽苍松,翠霭丹霞又几重。莲座应留甘露地,花龛涌出妙高峰”。 历写一处处景点,诗人运用白描、写实、对仗笔法,总体赞颂了莲花山的俊秀群峰、苍劲青松及雾霭丹霞等景致,风格洒脱、奔放、雄奇、壮丽。

民国河州诗人邓隆咏莲花山诗,意境新颖独树一帜,他的《莲花山》诗二首用对比手法把莲花山与西岳华山相媲美:“太华小华游已遍,西来又上莲花山。”尤其是七绝《莲花山行》更让人百读不厌:“莲花万朵矗云端,瘦影香风压客鞍。莫怪归途频勒马,好山只在回头看。”采用比喻、夸张的手法,表现了诗人对莲花山的流连往返之情。邓隆咏《姊妹山》“洮水多情湾又湾,佳人簪珥压云鬟,隔林风送莲花曲,姊妹又过姊妹山”。一诗真实再现了“莲花山花儿”这一独特民俗。民国赵文清《莲花山》一诗:“西倾积石几千峰,不及莲花绝黛容。休与峨眉争虚宠,愿投笔落作神工。”更是写尽了莲花山的奇秀俊美。

近年来,莲花山以它特有的魅力,吸引了省内外党政领导、文人墨客,并留下了他们精心制作的题咏,来表达对莲花山的由衷赞美:前省委书记李子奇题词云:“莲花奇峰”,并作词《满江红  莲花奇峰》和诗《七律  咏莲花山》,深情讴歌了对莲花美景的赞美之情,充分肯定了莲花山保护区建设成就,表达了对莲花山美好未来的憧憬。副省长穆永吉题词云:“莲开奇峰,花歌盛世;山中有灵,美景长存。”省书法家康鸿伍题词道:“四路群星醉中仙,九瓣莲花都是歌”。著名作家魏传统《题莲花山》联云:“百态奇观俊丽,千姿秀美妖妍。”另外,省内学者、书法名流张恩温、顾子惠、何聚、黎泉、黎凡均有题词。2004年莲花山被中国文艺家协会授予“中国花儿保护基地”;2005年“莲花

山花儿会”被文化部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诗人墨客笔下的莲花山是那样美丽,那样的迷人。如今,明代诗人笔下的“天削莲峰第一台,芙蓉四面望中开”的莲花山正以一碧万顷的倩姿美影屹立在中国西部,焕发出勃勃青春,迎接着来自五湖四海的中外游客和采风的学者。

 (转自陇上莲花山第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