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 页 > 工作动态 > 政务信息 > 正文

四十载栉风沐雨谋进取 二十年砥砺奋进谱华章

发布时间:2024-01-03 10:57    阅读次数:


——莲花山保护区成立40周年暨晋升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周年建设发展成就侧记


四十载栉风沐雨谋进取,二十年砥砺奋进谱华章。2023年是莲花山保护区成立40周年暨晋升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周年。40年艰辛创业,40年成就辉煌,莲花山人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在省委、省政府和省林草局党组的正确领导下,在地方政府和社区群众的大力支持积极参与下,在历届党委领导班子的坚强领导下,在森林公安的全力护航下,一代代莲花山人的苦干实干下,勇担使命、砥砺奋进,莲花山保护区各项事业取得了全方位进步、历史性变革。

40年来,规范管理、务实创新,40年如一日矢志不渝加强党的建设和单位管理,实现了保护区建设引领坚强有力、规范管理提质增效。历届党委领导班子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抓班子、带队伍、把方向、管大局,不断提升党委领导班子驾驭全局的能力和水平,保护区成立以来先后被国家林业局、省委、省政府,省直机关工委、省林草局党组授予“先进集体”“优秀领导班子”等多项荣誉称号。特别是近年来,中心党委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八个着力”重要指示和“五个方面”工作要求精神,作为统领保护区工作的“纲”和“魂”,努力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全面贯彻省委、省政府和省林草局部署要求,持续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不断规范党的组织体系建设,着力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坚定不移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实现保护区政治生态和生态环境同步提质增效,中心党委以上率下的“头雁”引领效应,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雁阵”干事格局已经形成。截至目前,保护区共有基层党组织6个,党员人数达到51人,占职工总数的60%,党员队伍成为带领保护区绿色发展,共筑绿色之梦的中坚力量。

管护中心着眼于综合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提升,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民主集中制度,自觉履行重大事项请示报告制度,严格执行“三重一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规范遵守主要领导末位表态制度,加强单位内控体系建设,先后修订完善各类工作制度办法43项,制定涉及资源管护、维稳、廉政、信访、安全生产等八大类工作目标责任书,强化“明察暗访”“季度督查”和“年度综合考核”的督促检查和跟踪问效机制在日常管理中的应用,聘请常年法律顾问推行行政决策法律咨询制度和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保证各项事务决策、运行有法可依、依法行政,按制度办事、用制度管权、靠制度管人的机制和氛围基本形成,实现了安全生产“零事故”、信访工作实现越级非访“零发生”,2010年莲花山保护区被甘肃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省级文明单位”。

40年来,不忘初心、勇担使命,40年如一日坚决扛起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职责使命,实现了保护区生态环境质量由持续向好到好中向优的飞跃。历经护林刹风、“三年禁绝非法罂粟种植”行动、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生态环境整治、自然保护区优化整合、全面推行林长制等标志性节点和时段,保护和发展了莲花山的森林资源,建成了“无毒林区”,完成天然林保护工程13.25万亩,落实国家重点公益林4.25万亩,实施了造林绿化8.3万亩。资源保护秩序管理由乱到治,创新开展“林长+警长”“林长+检察长”“林长+森林法官”协作机制,构建责任明晰、协同高效、打防结合、治理有力的森林资源保护机制,纵深推进林长制与行政执法、刑事司法、检察监督的衔接配合,助推提升各级林长依法治林能力,助力“林长制”实现“林长治”,资源管理由传统的管林护林向林草湿综合监测、野生动植物、生物多样性保护转变。充分发挥护林员的“前哨”和“尖兵”作用,真正实现“山有人管、林有人造、树有人护、责有人担”。保护区森林覆盖率由建区时的24%提高到现在的63.24%,森林资源数量明显增加,林分质量明显提高,实现了森林面积和蓄积双增长,保持连续40年无重大森林火灾的好成绩,生态系统进入良性循环轨道。莲花山保护区先后被国家林业局确定为全国林业系统51家国家级示范保护区建设单位之一;2022年莲花山保护区在黄河流域8省区82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评估中荣获全国“第一”佳绩。

40年来,与时俱进、守正创新,40年如一日持续推进科研宣教和信息化建设,实现了保护区科技能力和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先后参与完成GEF项目3项,国家重点保护动植物监测等专项调查10项,实施中央和省级财政林业科技推广项目4项,完成省级林草科技项目6项,编辑出版《莲花山自然生态》《甘肃莲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集》《甘肃莲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然环境及生物多样性调查评价》等科研专著,累计发表科技论文91篇。建成云杉属主要树种品种园、栽培试验示范区和示范推广林,铅笔柏大苗培育圃和示范林。启动保护区二期综合科学考察项目,开展红外线监测工作,累计监测到国家Ⅰ级、Ⅱ级保护野生动物(斑尾榛鸡、雪豹、血雉、蓝马鸡、豹猫等)7种,国家“三有”动物狍、赤狐等10种。2022年4月在保护区首次拍摄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世界级濒危物种—雪豹。各类野生动物种类和种群数量呈现恢复性增长态势,整体生态环境呈现出好中向优。

莲花山作为国内知名的鸟类研究胜地,先后有挪威、加拿大、德国等30多个国家的学者到保护区进行学术交流和科学考察。先后被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列为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单位,被中国动物学会鸟类分会授予“中国濒危雉类研究基地”。成为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生态定位研究站,兰州大学、西北民族大学、甘肃农业大学林学院等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的科学研究和教学实习基地。中科院动物研究所自1994年在保护区建站以来,已累计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30余人。聘任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博士生导师孙悦华和甘肃农业大学林学院教授孙学刚两位专家担任特聘专家,为保护区培养和造就科技人才队伍,不断提升保护管理工作的科技含量。近三年来,加强与甘肃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小陇山林业保护中心等科研单位合作自主开展科研工作,先后完成中央和省级财政科技推广项目3个,完成6个自列省级科技项目,累计发表科研论文45篇、专利2项,申报并启动2023年4个自列省级科技项目,保护区科研实力显著提升。

坚持广泛向全社会宣传展示保护成效,普及自然保护知识。不断推动林区群众生态理念转变,提升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以“3·12植树节”“全国生态日”等为契机,累计开展“播种绿色 收获明天”“保护碧水蓝天 共建美好家园”等主题宣传和实践活动360多场次,成功举办“甘肃莲花山观鸟节”“爱鸟周”宣传等大型科普活动,累计受教育群众50万余人次。全力构建“报、网、端、微、屏”一体化宣传体系,提升“两微、一抖、一快+互联网”宣传方式应用能力,建立保护区门户网站,开通微信公众号和“关注森林网”莲花山管护中心专业号,创办《陇上莲花山》期刊,制作《印象莲花山》宣传片,编辑出版《莲花山保护区野生植物图鉴》,建成科研宣教中心、生态文化墙。组织参加国家和省林草局组织的全国林业和草原科普讲解大赛、“林业人讲林业故事”征文和“绿水青山•美丽中国”全国短视频大赛等各类活动,先后荣获10余项荣誉。组织参加省林草局系统“永远跟党走•绽放林草情”主题文艺汇演等,举办“庆建党百年•忆红色初心•铸绿色辉煌”征文摄影比赛等一系列生态文化活动,借助甘肃省电视台、康乐县融媒体中心、国家省级报刊专题报道,累计刊发各类通讯报道和文章110余篇(首),不断提升保护区的美誉度和知名度。保护区先后被中国林学会授予“第四批、第五批全国林草科普基地”;被共青团甘肃省委、甘肃省生态环境厅、甘肃省林业和草原局、甘肃省农业农村厅、甘肃省青年联合会共同命名为甘肃省青少年生态文明教育实践基地。

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不断提升资源保护信息化支撑能力,建成了以管护中心机关为指挥中心和6个基层站为分中心的森林资源监控系统,建设监控点9座,无线数字基站4座、基地台7座,配发手持移动巡护终端113部、布设红外线相机89部、配备无人机3架。“互联网+森林资源监控监测”信息技术与职工野外巡护采集的数据相结合,建成对森林资源的“天、地、人”一体化、全天候资源监测网络体系。2015年被国家林业局确定为首批“全国林业信息化示范基地”建设单位。被省林草局评为“全省林业信息化建设示范单位”,保护区网站多次被评为“全省优秀网站”。

40年来,抢抓机遇、积极争取,40年如一日全力推进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保护区整体面貌发生了彻底改观。基层保护站实现了“水、电、路、网”四通,林区防火主干道全部水泥硬化,各站配备巡护车辆,办公住宿用房逐年改善,工作生活必备设施一应俱全,站容站貌整体改观,对外形象大力提升。特别是2013年11月莲花山保护局机关办公楼及棚户区改造工程竣工,保护局机关从康乐县莲麓镇足古川村搬迁至康乐县县城,结束了保护局三十多年来在村上办公的历史,从根本上解决了保护区机关地处农村、行政开支大、职工看病难、子女上学难、生活不便的困境,在莲花山保护区发展历史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40年来,传承文化、发掘价值,40年如一日倾心打造集生态文化与民俗文化于一体的旅游圣地。不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先后完成森林公园售票处综合办公楼、游客综合服务中心、游客救助中心建设,修建11.3公里登山栈道,建成生态文化碑林,连通G248至莲花山景区道路,实施莲花山森林公园提升项目,完善各类配套设施。不断做精“陇上名山、花儿故乡”生态旅游品牌,森林公园先后荣获“公航旅杯”甘肃2013年最受欢迎十大品牌景区荣誉称号;“绚丽甘肃”十佳旅游景区称号;全国37家“中国森林氧吧”之一;“最具影响力甘肃胜景”等荣誉称号。莲花山不仅风光秀丽,而且是洮岷“花儿”的故乡,2004年莲花山被中国文艺家协会授予“中国花儿保护基地”;2005年“莲花山花儿会”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甘肃花儿”成功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坚持民俗文化传承,每年举办六月六“花儿会”。现如今,莲花山生态旅游形成了“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服务体系,已成为登山探险、科学考察、教学实习、生态旅游、避暑休闲的理想之地。

40年来,以人为本、服务职工,40年如一日用心用情增进职工民生福祉,实现了保护区干部职工归属感、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历届党委一直倾心于改善干部职工工作生活条件、增进职工民生福祉,全面保障职工待遇福利。实施机关办公楼及棚户区改造等工程,解决了干部职工住房和子女教育困难;实施基层站点房屋维修改造、职工食堂改造、配备电冰箱、净水机,极大改善职工住宿、吃饭、饮水条件;建成阅览室、文体活动室、道德讲堂等文体设施,丰富职工日常生活;定期组织职工健康体检,尽力保障职工身体健康;充分发挥工会作用,常年开展工会慰问工作,帮扶补助困难职工,生病住院职工慰问,退休职工慰问和去世职工吊唁,让在职和离退休职工切身感受到组织温暖和关怀;实现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意外伤害保险和公积金全覆盖,更好全方位保障职工合法权益;依法保障职工享有的各类法定假期,实现应保尽保;畅通职工职务职级晋升渠道,提高工资福利水平,极力保障各类福利应享尽享。

40年来,尊重人才、培养人才,40年如一日求贤若渴推进人才队伍建设,实现了保护区干事创业的氛围日渐浓厚。历届党委领导班子始终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重视人才培养和人才队伍建设,坚持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选拔重用了一批“政治过硬、德才兼备”干部,成为保护区建设发展的中流砥柱,也为林草系统输送了一批优秀人才;加强高学历人才培养和招聘引进,近几年,干部职工队伍学历层次发生结构性转变,截至目前,保护区现有硕士研究生5人,省委党校研究生4人,大学本科52人,专科以上学历达到86%。近几年,推荐2名中层干部走上领导岗位,选派1名中层干部担任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长,选拔任用青年干部16名充实到中层干部队伍,对中心8名科级干部、17名工作人员进行轮岗交流。管护中心现有正高级职称4人,高级职称10人,中级职称16人,初级职称24人,专技人员占比达到65%。更加重视护林员队伍建设,提升招聘护林员学历要求,拥有大专以上学历护林员占比达到34%,基层护林文化水平得到质的提升。

四十载栉风沐雨,新征程催人奋进。莲花山管护中心将以40周年为新的起点,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以崭新的精神风貌和扎实的工作作风,深入实施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不断巩固扩大林业生态建设成果,为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构建和谐美丽新林区、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做出新的更大贡献,续写新的光辉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