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 页 > 生态文化 > 正文

守望精神家园的莲花山人(作者:赵雅)

发布时间:2023-05-08 16:47    阅读次数:

 大家好!很荣幸能站到这里参与此次演讲,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守望精神家园的莲花山人。

青春是一首歌,谱写时代的旋律,唱响青年的声音,青春志向的萌芽总在一个触动人心的瞬间。犹记得大学时期曾看过一部电视剧叫《最美的青春》,它讲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冯程为代表的十八位来自不同城市的林业院校毕业生在条件极为艰苦的高原荒漠塞罕坝植树造林的经历。剧中先遣队员们为了实现植树造林、防风阻沙的目标,在解决蓄水源问题等方面,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因难,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光里,他们从未曾忘记自己的使命,从最初的造林成活率不到百分之五,到后来在荒漠上营造起万倾林海,荒漠变绿洲,这是人类改造自然的伟大创举。塞罕坝人打破了世界造林专家所下的“塞罕坝想植树造林是不可能的”定论,创造了沙漠变绿洲,荒原变林海的奇迹,打造了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林。剧中多个情节和场景让人心绪难平,艾青的那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让人荡气回肠,是人定胜天的最好诠释,我感动于她们的坚持,感动于她们的信念,更是在心中埋下了向前辈学习的种子。

后来我通过事业单位考试进入到现在这个单位,也成为了一名林业人,工作后我也听到了许许多多莲花山人的故事,这些故事所表达的更是一代护林人鲜活的奉献精神。在1984至1998年期间,彼时的莲花山正是乱砍乱伐,破坏森林资源事件的严重高发期,为保护森林资源,当时的护林人们昼夜不停,加密巡山频次,晚上住在雪地、坟地也是常有之事。碰上气温寒冷时,为保证体温,他们还需要不停跳动才能挺过漫漫寒夜。在一个一如往常的巡逻中,却发生了不一样的事情,当时的护林队员们正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突然远处传来熙熙攘攘的声音,他们悄悄靠近声源处时,发现了大量盗伐人员,当护林队员们靠近时,突然一名盗伐眼线叫嚷着跑了出去,当紧急情况发生时几名队员立马冲上去将他死死按压在地上,于此同时发现情况的盗伐人员也反应过来,其中冲出几人,手里举着木棒叫嚣着让大家放开同伴,在这紧要关头,一名年轻干部顶着盗伐人员的攻击奋不顾身的冲了上去,木棒从他耳边飞过,将领头人员压在地上,随后队员们一拥而上将盗伐人员制服。这段故事在老一代护林人讲起时已成一段过往,里面的惊险与困难文字的描述很难表达一二,只能在只言片语中体会些许。

在莲花山的这片美丽的土地上,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坚定且执着地守护着这片土地,也坚定的守望着自己的精神家园,他们为保护野生动植物、维护生态平衡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与牺牲,在艰苦的工作环境中,依然坚守岗位,用青春的年华,汗水和热情呵护着这片绿色家园。我作为新的青春血液,在学习这份精神的同时,更担负着继承的义务,发扬的责任。

回忆当初入职到保护站护林的时候,体会了在巡护时俯身穿过丛生的荆棘,被沙棘扎的遍体鳞伤,也见到了爬过陡峭的山峰后俯瞰到的绝美景色,即使长途跋涉后体力虚脱但也有一览众山的畅快淋漓;有对于第一次采集到各种植物标本的新奇,也有跟着老同志们认识各种野生动植物的满足;淋过午后突如其来的雨,见过夜晚山间明媚的月亮,从抬眼就能看到的满天繁星,到路边养蜂人和散落在山间的村庄人间;或是碰上手机信号微弱,辗转着寻找微弱的信号时,浸透在清凉的风和温柔的阳光里,我似乎略微懂得了林业人的守望和初心,几十年如一日,守护森林的林业人是寂寞的,是清贫的,也是高贵且富有的,相比塞罕坝林场的老一辈林业开拓者以及像在莲花山林业科研生产一线工作了一辈子的人,我是幸运的,因为我不仅是站在他们辛苦铺垫的基石上开创事业,更是乘上了国家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重视林木种业发展的时代浪潮,但是时代在变,接力的使命是不变的,无论是载入史册的先辈还是当下继往开来的我们,亦或是未来青出于蓝的他们,时刻需要铭记和坚守的是最初的那一份赤子之心,要在岗位中时时践行,在行动中去凝聚担当,一定携先辈的愿望共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一繁华山海。

人生总是要不断自我实现,才能不负青春韶华。所有追求与坚守,所有开创与奉献,全部都发自于那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年轻干部学习第四小组:赵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