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上游“绿色宝库”展新颜:莲花山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丰富

莲花山自然保护区地处临夏回族自治州、甘南藏族自治州、定西市的康乐、临潭、卓尼、渭源、临洮五县交界地带。该保护区属于自然生态系统类别中的森林生态类型,主要保护目标为森林生态系统及其生物多样性。
莲花山自然保护区是我国西部黄土高原向青藏高原过渡地带亚高山针叶林的重要组成,是黄河上游的绿色宝库,其森林植被在调节气候、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维持生态平衡、保障洮河中下游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同时,莲花山保护区位于我国重要的候鸟迁徙带上,丰富的生物资源成为青藏高原向黄土高原过渡地带的基因库,具有重要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研究价值,而完整的生态系统在调节气候、涵养水源、维持黄河中上游生态平衡、保障黄河中下游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保护区内生物多样性丰富,共有维管植物98科368属928种。其中,蕨类植物13科20属36种(含1变种);种子植物85科348属892种,列入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独叶草、红花绿绒蒿、桃儿七、四裂红景天、甘肃桃、秀丽假人参、羽叶点地梅、甘肃贝母、七叶一枝花、西藏杓兰、褐花杓兰、毛杓兰、无苞杓兰和西南手参等14种;有地方特色生物珍稀植物莲花山黄芪、莲花山堇菜、多节雀麦、裂瓣穗状报春、截萼毛建草等11种,其中模式标本采集莲花山保护区的有7种;野生动物28目65科171属290种。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41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斑尾榛鸡、雉鹑等7种,二级保护动物斑羚、狍、蓝马鸡、血雉等33种。三有动物(有益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137种,分布有中国特有鸟类斑尾榛鸡、绿尾虹雉、黑额山噪鹛等16种。
近年来,莲花山保护区一以贯之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统领保护区工作的“纲”和“魂”,坚持以资源保护为中心,以林长制促进林长治,坚决扛起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厚植绿色发展底色的政治责任,坚定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以“林长制”促“林长治”,建立完善林长制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健全常态化巡护制度和网格化管理体系,以“长”为核心履职尽责,以“制”为根本探索创新,不断健全林长制工作机制,突出抓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治理,持续推进生态保护和修复,确保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双增长,实现了43年无盗伐林木、无猎捕野生动物、无乱采滥挖、无乱占林地、无森林火灾、无重大林业有害生物发生的“六无”目标,资源保护持续向好、生态环境好中向优的态势进一步显现。
莲花山保护区先后被国家林业局列为全国林业系统51家国家级示范保护区建设单位之一;被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纳入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单位;被甘肃省委省政府授予“省级文明单位”称号;被中国动物学会鸟类分会评为“中国濒危雉类研究基地”;被中国林学会认定为“第四批、第五批全国林草科普基地”;被共青团甘肃省委、甘肃省生态环境厅、甘肃省林业和草原局、甘肃省农业农村厅、甘肃省青年联合会共同授予甘肃省青少年生态文明教育实践基地称号;2022年,莲花山保护区在黄河流域8省区82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评估中荣获全国“第一”的优异成绩,受到甘肃省林草局的通报表彰。(信息宣传科供稿)


